Book - Chinese version

中文版:《关系vs礼尚往来?江村互惠、社会支持网和社会创造的研究》,常向群著,毛明华译,此书被选入刘豪兴主编,'中国乡村考察报告'丛书(国家'十一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重大出版工程项目),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其英文版由辽宁人民出版社同年出版; English version (forthcoming): Guanxi vs Li shang wanglai ? --- Reciprocity, Social Support Networks, & Social Creativity in a Chinese Village.

以下评论摘自"序言"和"中外专家评价":

bullet

《礼尚往来》是体现'中国模式'的一个'虚拟标识' , 也是近百年来第一部华人学者基于当代中国深度的经验研究、全面系统地挑战西方社会人类学的社会交换和互惠等重要理论的研究力作 ---- 邓正来教授

bullet

《礼尚往来》为中国社会学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理论范型, 也是理解和解读中国社会和中国人的一把钥匙。其中英文版本在中国的出版标志着'中国制造'从物质到文化,尤其是社会科学产品'走出去'时代的到来 ---- 李强教授

bullet

该书基于长期的实地研究和对田野方法与理论的不断追问,展现了作者的研究风范,它对于国内学者会有重要启发,对于中国社会科学的国际影响也有着重要价值。该书在运用传统中国的本土概念的同时吸收了国外学术理论资源,在超越"关系"的平面论述的研究上,将其置于社会过程中做动态的研究并从历史的观念体系中寻找解释资源方面做了有意义的尝试 ---- 王铭铭教授

bullet

本书基于前所未有的内涵丰富并极为详尽的民族志将社会性赠送则与非人格化交换相随以及特殊性将与普遍性并存的现象呈现给读者。在吸收马歇尔•萨林斯关于互惠和非人格关系经典分析框架基础上,作者拓展出了这一框架并展示其运作的动态性并赋予了其活力 ---- [英]王斯福教授 (Stephan Feuchtwang)

bullet

作者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关于中国农村的核心社会关系问题的深度分析和一幅信息量丰富的和具有创意的普通农民生活的巨幅画卷。这份优秀的民族志,正是人类学所应该做的 ---- [美] William Jankowiak教授

bullet

基于广泛详尽的经验研究,本书展示了极为宝贵的关于中国农村的社会关系的全貌,并提出了思考这些问题的宏大的理论框架。无论是学者和学生都将会大受其益 ---- [英]石瑞教授 (Charles Stafford)

bullet

本书是对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最具动态性研究文献中的一项重要贡献。是对试图理解这个瞬息万变的社会和复杂的社会关系的所有的社会学者的重要的必读书 ---- [英] Norman Stockman 博士

内容提要

作者通过长期的中西方社会学和社会人类学的训练、采用了多种方法,在长期、深入和多频次的对江村的田野作业基础上,以'互惠、社会支持和社会创造'为主题词,结合中国的关系、面子、人情、民间的'礼尚往来'的用法和费孝通的'差序格局'概念, 吸纳了社会、文化、人类和符号等'资本'作为'礼尚往来'的资源,打造了一个'礼尚-往来'(lishang-wanglai concept)的概念工具。它涵盖赠与性、表达性、工具性和否定性等往来的形式以及道德判断、人类感情、理性算计和信仰因素等交往原则,整合了静态模型和动态网络。作者还提出了社会创造是'礼尚-往来'的深层动力的观点。本书是把中国社会文化的核心问题----'关系'的深度的、全方位的研究成果融入人类社会科学的知识大厦的一个尝试。同时,也为建立'中国社会学'和'中国人类学'提供了一个理论范式。虽然'礼尚-往来'概念产生于对中国农村社会的研究,但本书有助于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行政学、管理学、社会政策、国际关系、发展理论、中国研究等学科的学者,以及政府和非政府的政策研究、顾问咨询和海内外各界人士深入了解和理解中国社会各种现象和关系的变化及其规则。

 withFeiXiaotong

1996年4月上旬,费孝通教授在吴江宾馆会见本书作者常向群。惠海鸣摄

序言

自1940年代以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广义的人际关系,作者注)的研究一直是中国社会学的主要特点。费孝通曾对东西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不同做过这样的比喻: 西方的个体是从属于不同群体的单个人(像被捆在一把柴里的一根柴即团体格局,译者注),而中国的每一个个体则是一个扩散的互惠性的有等级关系的多级圈里的中心点(像一个石头扔入池塘里推出的波纹即差序格局,译者注)。此后,大量的学者,有中国人和外国人、哲学家和历史学家,还有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等,都在不断地考证研究并精心阐述以道德哲学和中国社会关系及其特点为核心的主题词。

与此同时,关于社会变迁的重要理论家,尤其是塔尔科特·帕森斯和马塞尔·莫斯等人的观点受到质疑和修正。如帕森斯的社会结构的演变是从特殊性关系走向普遍性关系的理论,莫斯的社会变迁是从总体礼俗性社会让位于非人格化的以金钱为媒介的交换性社会的理论。他们这种关于变迁的两分法如今已经变成了同时并存的二元论,比如,特殊性将与普遍性并存,社会性赠送则与非人格化交换相随。

本书基于前所未有的内涵丰富并极为详尽的民族志将上述二者并存的现象呈现给读者。我想以民族志为基础结合先前的研究及相关理论逐项介绍作者的主要贡献。

'礼尚往来'是一个综合了实践和原则的短语。这在以前被其他人作为儒学范畴来讨论,但同时它也是没有精英分子领导的人们日常生活实践的经验总结。常向群用'礼尚-往来'概念把以往是单项讨论的几个主题词糅合在一起,比如关于'报'的社会哲学(非对称互惠)、'面子'和'脸面'的核心重要性、'人情'的道德经济(作为人类亲情关系),以及构建'关系网'的艺术(社会网络),等等。她展示出这些看似松散的主题是怎样结合在一起并如何运作的。作者运用社会学和人类学的互惠关系的理论对中国和日本的研究创造出了一个理论分析框架,包括理性、感情、道德和宗教的四个维性原则,以及工具性、表达性、否定性和馈赠性四种关系类型。这初看起来像是类型学,但它绝非仅此而已。因为作者向我们揭示一种关系如何转化成另一种关系,以及多项原则如何在同一关系中同时被使用。事实上,在吸收马歇尔·萨林斯关于互惠和非人格关系经典分析框架基础上,常向群拓展出了这一框架并展示其运作的动态性并赋予了其活力,表明它应该是一个过程而非一张地图,社会距离和亲密性是一种可以被创造出来的方式而非是一个固定和预设的结构。

这项研究把我引向民族志的基础分析。是什么赋予了它活力?又是什么使它呈现出一个动态过程?答案就是人们处理他们之间的关系的方式。常向群写出了一部关于一个村的最详实的民族志,同样是在这个村,费孝通曾在1936年为写他的博士论文做过田野调查。从1996年作者开始最初的田野工作到现在,她一直和村民们保持着联系。通过与村民们密切而连续的联系,作者表明村民怎样成为他们自己的知识分子,以及他们如何思考并乐于创造、改变和终止人与人之间不同的关系。与此同时,作者不仅展现了风俗的内容、人们如何习得在不同场合送不同的礼的规距,而且还揭示出村民们如何调整、改变风俗习惯以适应新的形势和不断变化的经济。村民们享受这些分门别类的创造,它们与本书作者用她的分析框架对他们所作的描述相符。村民们享受这种由不断变化的形势並且所迫使他们不断地从事创造性的活动。这种对创造性的享受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可创造的动态性是常向群对互惠理论民族志所做的两个主要贡献。

这本民族志是研究当代中国农村生活中的一个非常具有动态性和不断变化的社会设置(social setting)。常向群立足于变化的事实,尤其是不断变化的地方政治经济。在作者开展田野工作的那些年里,村级行政和镇级政府变更过好几次,她对村民如何个人化和道德化与政府之间的关系的描述有助于对这些变化的理解。这是一部既系非常繁荣中国的一部分又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的一个村庄的微观史。如,它有比中国其它地方更注重诸如'小兄弟、小姐妹'亲情的习俗。尽管这是一项个案研究,但它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虽然在中国其它地区经济条件不同、风俗习惯各异,但人们知道应该怎么做;人与人关系的重要性并没有随着商品经济在中国的迅速发展而减弱,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道德经济向个人与政府之间关系的延伸不仅在局部地区可见,而且无处不在。

伦敦经济学院人类学系 王斯福教授
2008年2月26日

中外专家评价

国内专家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举世瞩目。在全球化背景下探讨中国发展的模式问题已经成为当下社会科学诸多学科所共同关注的热点。常向群的著作《礼尚往来》可以说是体现所谓"中国模式"的一个"虚拟标识"。这部优秀的著作是作者经过中西方跨学科的学术训练、基于当代中国的、长期的和深度的经验研究的成果, 也是近百年来第一部华人学者全面系统地挑战西方社会人类学的社会交换和互惠等重要理论的力作。-- 邓正来教授,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院长;《中国社会科学辑刊》主编;《复旦人文社会科学论丛》(英文版)主编

"礼尚往来模型"为中国社会学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理论范型,可以作为理解和解读中国社会和中国人的钥匙。此书表现出常向群对真理的执著追求的精神和扎实的理论功力。在继《马克思主义社会学论稿》(1992)之后,基于深度的经验研究和近二十年海外生活的经历,常向群又呈现给我们一部高质量的足以载入史册的著作。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今天,常向群的《礼尚往来》的中英文两个版本在中国的出版,标志着我们的"中国制造"从物质到文化,尤其是社会科学产品"走出去"时代的到来。--- 李强教授,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院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

自1990年初结识常向群以来,我发现她是我所认识的中青年学者中为学最执着的一位。《礼尚往来》一书是人类学领域将经典的互惠理论与较新的社会支持网和社会创造等理论联系起来研究的开拓性论著。基于对以往的经验研究的再研究和互惠理论的再思考,这项优秀的研究带有"反思的继承"的特点。该书基于长期的实地研究和对田野方法与理论的不断追问,展现了作者的研究风范,它对于国内学者会有重要启发,对于中国社会科学的国际影响也有着重要价值。该书在运用传统中国的本土概念的同时吸收了国外学术理论资源,在超越"关系"的平面论述的研究上,将其置于社会过程中做动态的研究并从历史的观念体系中寻找解释资源方面做了有意义的尝试。--- 王铭铭,北京大学人类学教授、中央民族大学特聘教授、《中国人类学评论》创刊主编

国外专家

本书基于前所未有的内涵丰富并极为详尽的民族志,将'特殊性与普遍性并存、社会性赠送则与非人格化交换相随'的现象呈现给读者。作者首次将'报'、 "面子"、 "人情"、 "关系"等看似松散的主题词用"往来"的类型和"礼尚"的原则糅合在一起并展示其运作的机制。在吸收马歇尔•萨林斯关于互惠和非人格关系经典分析框架基础上,作者拓展出了这一框架并展示其运作的动态性并赋予了其活力,并揭示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可创造的动态性以及受享这种创造性的乐趣,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道德经济向个人与政府的之间的关系的延伸的普遍存在 ---- 王斯福教授(Stephan Feuchwang)英国伦敦经济学院人类学系,前全英中国研究协会(BACS)主席(摘自为本书所作的《序》)

基于广泛详尽的经验研究,常向群的《关系vs礼尚往来? - 江村的互惠、社会支持网和社会创造的研究》一书展示了极为宝贵的关于中国农村的社会关系的全貌,并提出了思考这些问题的宏大的理论框架。无论是学者和学生们都将会大受其益。----石瑞教授(Charles Stafford), 英国伦敦经济学院人类学系

常向群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关于中国农村的核心社会关系问题的深度分析。建立在费孝通开创的研究的基础上,她的江村研究在探查人类心脏的问题时保持了强烈的历史感。在调研中通过对中国情感和道德因素的特别关注,作者提供了一幅信息量丰富的和具有创意的普通农民生活的巨幅画卷。这份优秀的民族志,正是人类学所应该做的。----William Jankowiak教授, 美国内华达大学拉斯维加斯分校(UNLV)人类学系

本书是对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最具动态性研究文献中的一项重要贡献。基于学术界和日常生活中多义且重要的'礼尚往来'一词,常向群从中国农村的研究中提炼出了一个精密的、囊括了通常分别讨论的诸如面子、互惠或关系等现象的、分析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框架。应用这个框架,她诠释了在费孝通研究过的地方、自1930年代以来的透彻和敏感的社会生活的民族志,既强调其连续性也表现其变化性。它将是对试图理解这个瞬息万变的社会和复杂的社会关系的所有的社会学者的重要的必读书。---- Norman Stockman 博士 英国阿伯丁大学社会学系高级讲师,全英中国研究协会(BACS)总秘书长

目录

序言                         英国伦敦经济学院 王斯福教授

代自序                     费孝通的研究路径、学术贡献、代际传承及其它

前言
一、关于ESRC社会支持的项目
二、礼尚往来的民间用法
三、研究方法和范围
四、研究者的多边立场
五、写作方法及本书的结构

第一部分 江村概述

第一章 经济、行政、及其非正式系统
第一节 经济发展与村民的生活水平
第二节 行政系统沿革
第三节 亲属系统
第四节 宗教系统
第五节 村民与村集体和国家的关系

第二章 地方习俗(I)
第一节 出生成长期
第二节 婚姻缔结期
第三节 建房习俗

第三章 地方习俗 (II)
第一节 分家与养老
第二节 丧事与后事
第三节 年度周期习俗
第四节 紧急突发事件

第二部分 '礼尚-往来'的实践

第四章 馈赠性往来
第一节 横向和纵向往来的家庭案例
第二节 年度生命周期事件中的横向往来
第三节 村民节日和宗教生活中的纵向往来

第五章 表达性往来:生命周期 (I)
第一节 诞生期与成长期
第二节 婚姻关系缔结期
第三节 造房

第六章 表达性往来:生命周期 (II)
第一节 分家
第二节 养老
第三节 丧事与后事

第七章 表达性往来:年度周期和紧急事件
第一节 年度周期事件
第二节 紧急事件: 天灾人祸
第三节 紧急事件: 疾病伤残

第八章 工具性性和否定性往来
第一节 工具性往来: 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
第二节 否定性往来: 纵向与横向往来

第三部分 '礼尚-往来'模型建构与应用

第九章 理论的推进与'礼尚-往来'模型的探讨
第一节 萨林斯的互惠论与波兰尼的再分配
第二节 社会支持网与'礼尚-往来网'
第三节 社会创造与'礼尚-往来'的动力

第十章 中国的相关概念评述
第一节 面子和脸
第二节 差序格局
第三节 缘和福
第四节 报
第五节 互惠
第六节 关系
第七节 人情和感情
第八节 养和来往

第十一章'礼尚-往来'模型
第一节 礼尚往来和'礼尚-往来'
第二节 '礼尚'辨析
第三节 '礼尚'准则
第四节 '往来'澄清
第五节 '往来'类型
第六节'礼尚-往来'模型及其方法论意义

第十二章 '礼尚-往来'模型的检验及其应用
第一节 进入田野实地与了解作业对象
第二节 '礼尚-往来'与社会创造
第三节 江村以外的一个案例研究

结语
一、'礼尚-往来'与国家和性别等议题
二、'礼尚-往来'整合了互惠的原则和类型
三、'礼尚-往来'是静态模型和动态网络的统一
四、'礼尚-往来'的动力是社会创造性
五、'礼尚-往来'能否成为一般概念分析工具?

附录一    费孝通的'差序格局'概念对世界人类学的贡献及其局限
附录二   《江村变迁》跋
附录三    地图、表格、图和照片一览表
参考书目
后记